拉起食安防線|畜牧業與基因改造食品關聯
- Sanmujii
- 2021年5月30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3月27日

為什麼吃素? 那可能要談到近年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,那就是「畜牧業與基因改造」的關聯。
首先提到2014年由李奧納多監製的紀錄片《畜牧業的陰謀Cowspiracy》,揭發了畜牧業對氣候暖化和水源污染的問題,引發了大眾對畜牧業的正視。
畜牧業的環境污染
大家都知道畜牧業最為人詬病的,就是排放大量溫室氣體,包括二氧化碳(CO2)、氮氧化物(NOx)、和甲烷(CH4)等,而這個甲烷形成溫室效應的威力是二氧化碳的24倍,並會在空氣中維持10年之久。紀錄片中提到,再給我們100年去降低二氧化碳也無法改善現況,但從現在開始停止甲烷繼續產生,10年內我們的生存環境即刻會被改善。
但這10年內來,甲烷在大氣圈的氣體排名不斷上升,從12名躍升至第7,急速加劇氣候變遷,原因就在畜牧業的快速膨脹。
另外,根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(FAO)的報告,畜牧業消耗全體人類用水的8%,生產1磅的肉,就要耗掉近7000公升的水量;吃下1塊漢堡,等於耗掉1個月的洗澡水;更別提動物肥料、排泄物中的病毒、細菌、激素等被任意排放後,造成水源和土壤等環境污染。
在全球進入乾旱、缺水、沙漠化的階段,用水量龐大的產業型態,是否應該深思如何改善?
但不僅如此;為了供應肉品市場的廣大需求,畜牧業迅速擴張,使第三世界國家的農地、森林被開發成畜牧場,還讓基改食品在全球橫行霸道。
畜牧業和基改食品有什麼關聯?
超級農業公司研製基改種子後,打著「拯救飢餓」的口號,一手賣著抗藥的基改種子,一手賣著農藥;但飢貧解決了嗎?全球還有7億的人在餓肚子,卻有8億的人處於過度肥胖的狀態,拯救飢餓的口號不攻自破,因為全球飢餓問題,永遠在於資源的分配不均,而非資源不足。
最後基改食物去了哪?答案就是送進畜牧業,經濟動物的嘴巴裡。
基改食品衍生的食安、土地問題
去年有幸訪問台灣大學農藝學系榮譽教授郭華仁博士,和《基改追追追》的作者陳儒瑋,才了解到大量低價的基改食品入侵,還會破壞國內農業生產失衡,導致物種多樣性下降。台灣每年進口250萬公噸的黃豆,而每年自產僅4000多公噸,可看出國人對黃豆的需求量甚大,但進口和自產量的數字卻相當懸殊;有了便宜、穩定輸入的基改黃豆,誰還要買國產黃豆呢?

很多人覺得這就是市場淘汰,但後果是,當我們過度依賴進口糧食,它就會弱化國家安全,當戰爭、危急時刻、災害發生時,掌握種子、農作物的國家或公司,不再、不優先販售給你所需的糧食,就會產生嚴重的市場斷鏈,我們就等著任人宰割。
相信去年疫情爆發期間的市場斷鏈大家都很有感,當時台灣跟阿根廷採購的飼料玉米,有7艘貨輪卡在阿根廷無法順利發貨,斷一個玉米,可以斷一個畜牧業;別忘了「民以食為天」,糧食就是致命武器。
印度基改農民自殺潮
那再種不就好了?但種過基改作物的土地,因噴灑過多農業,地力逐年下降,已經出現了抗藥性的超級雜草和害蟲,最後農民只剩下兩條路:一是墊錢付高價購買農藥;二是看著這片土地走到荒蕪。
果不其然,2015年印度迎來了一波農民自殺潮,平均30分鐘就有1人自殺。因為超級雜草和害蟲的出現,人們不得不借貸購買農藥,卻沒想到長期栽種基改作物,使得地力衰竭,產量不如預期,在償還不了債務的情況下,農民紛紛走向絕路。
幸好,台灣的法律規定不能種植基因改造作物,也無法進口基改種子。國產蔬果雖然多半還是慣行農業(噴灑農藥、除草劑)居多,但至少我們可以確保不會吃到基改作物。但市面上流通、批發的豆皮、豆乾、豆腐、豆漿等,在黃豆進口量那麼龐大的情況,又沒有明確驗證標章,9成以上是吃到進口黃豆。有關於基改吃到嘉磷塞致癌,和台灣進口的基改作物如何檢視的文章,再分篇整理給大家。
不過吃不吃素,都是個人選擇,有些人會選擇直接不吃紅肉、牛肉,或間接的方式購買有機食材,保護國產糧食,這也很好,因為最終的目的在於「減少」消費落入畜牧產業,保護土地糧食安全,避免衍伸一連串環境問題。
有一千、一萬個人具有這樣的責任消費意識,比起一個人做到極致,來得更有效。如果每個人都能在吃的時候多想一下,那改變才可能會發生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