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參加了【以立國際志工ELIV】舉辦的尼泊爾志工旅遊,隨著15人的隊伍,前往距離首都加德滿都山區的Patlekhet村落。接觸這個完全陌生的風土民情時,文化差異總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衝擊跟視野,為旅程留下深刻的印象。到底在尼泊爾山區的村落,會遇到哪些有趣的事呢?
尼泊爾志工旅遊,選擇心之所向
出發前,比較了許多家國際志工機構,有些專門去學校教學、關懷兒童、災後重建等等,但最後在看到「以立國際志工ELIV」的行程後,還沒參加說明會我就急著下手報名了!原因很簡單,因為這裡的每一項活動計畫都打中我的點!當下一個直覺告訴我:「就是這了!」
以立國際志工的尼泊爾計畫,是到山區村落做深度文化體驗,我們的前去,能夠讓他們建立的Homestay運轉起來,自立自足獲得金源;另一方面,我們會到當地的小學進行教案,教小朋友們一些有趣的美術、文化等軟性課程,並帶他們淨山,讓孩子建立起環境保護的意識,關注國家垃圾燃燒導致的空污問題,未來他們或許就有機會從自身發起行動、影響下一代,形成善的循環。
也許你會問:「要如何選擇志工計畫呢?」
這取決於你對志工旅遊的目的和需求,像是這項志工計畫就不是走粗活路線,而是透過深度參與來了解他們的生活,分享能夠改善的建議,便足以讓他們向上。所以志工的類型有很多,建議大家多方比較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志工團。
但謹記,志工旅遊不比一般旅行團,計畫區一定有一個議題等著你去看見,也許你前往的地區衛生條件不好、資源匱乏,或有許多不便之處,所以建立起「接受衝擊」的心態很重要。不要想著花錢出國(是的,志工是自費出國)就應該被服務妥妥,帶著耍大爺的心態,而是要發自內心去接納一個地方的「不同」,這是我這趟旅程學到最寶貴的一課。
Patlekhet村落7大文化衝擊
位於山區的Patlekhet村落,距離加德滿都往東兩小時車程。大家對這裡一無所知,單憑領隊行前的介紹和幾張照片,實在留給大家很大的想像空間。這裡統整了7件你會體會到的文化差異,出發前大家自行評估看看吧!
1. 水資源稀缺,洗澡水很珍貴
尼泊爾的水資源是非常珍貴的,我們住的homestay,每天早晨爸媽都會去挑水回來,一天的飲用水、煮飯、洗碗和廁所水都來自一個蓄水桶,水資源困乏的情況下,哪能讓你洗一趟舒服的熱水澡呢?
通常都是燒一桶熱開水拿進廁所,再混著冷水一起洗。而且山上溫差很大,一定要在早上洗澡,晚上洗澡不僅會著涼,還有可能因為停電沒辦法使用吹風機,讓你隔天掛病號!
2. 電信基地台不充足,網路不穩定
尼泊爾的山區有沒有網路呢?答案是有的!但訊號不穩定。如果你在國內或當地購買搭配網路的SIM卡,會發現在山區不見得能連通,因為當地還沒進入4G,還是3G時代,網路基地台也不充足,所以收訊不好。
在建築物內比較容易斷訊,但一走出門外又可以上網,我想這是最令到訪的旅客頭痛的地方,但若幸運一點,有些人家中會安裝wifi,但普及率並不高,所以不能奢望這裡處處都能上網。但沒網路也有沒網路的好處,不用一直回覆公司訊息,大家就當作到喜馬拉雅山腳下閉關修行吧......
3. 交通系統不發達,走路成常態
這個項目的行程有百分之九十都是用走的。Homestay到周邊的Hasera農場、牛奶採集中心、Kali Devi學校或Namo Buddha等,每天都是後背包、登山鞋和帽子這樣移動,不像都市中有便捷的交通工具,而當地人也習以為常,把走路、爬坡視為一種日常,所以要到山區當志工,沒有一點體力,還真難在這裡生存下去。
4. 比手畫腳成為溝通橋梁
由於尼泊爾受英國殖民過,對英文的重視度較高,因此若小孩受到良好的教育,基本上都會說英文,但長輩一代沒有那麼多機會受教育,所以英文程度沒有小孩那麼好。我們第一天分配homestay住宿時,home爸就派出村落的小小兵Pratima接我上山,因為home爸英文不好,沒辦法跟我溝通,所以有事情都要請人翻譯,不然就需要比手畫腳!
有一天晚餐,我想問他們關於2015年地震的事,但講英文他們聽不懂,於是我只好搖桌子,他們就完全懂了!所以出門在外,有時body language比說話更有力!
5. 用右手抓飯吃
大家一定有聽聞印度人用右手吃飯,左手擦屁股的習慣。尼泊爾鄰近印度,也承襲相似的文化,使用右手吃飯就是其中一項。第一天晚上,我吃了豐盛的一餐,並主動跟他們一起用手抓飯吃,其實操作起來滿困難的,因為飯加醬汁時很鬆軟,不好拿捏,但他們卻動作非常迅速,馬上就接續下一碗!
所以知道這些外來志工們動作笨拙,之後的每一餐,他們就陪我用湯匙吃,雖然我還想嘗試用手,但怕耽誤大家休息時間,也不好意思再用手抓飯了...不過真心推薦大家體驗看看!
6. 日出而作;日落而息
尼泊爾屬於農業社會,作息時間很固定,尤其是Patlekhet山區更沒有多餘的夜間活動,所以休息時間很早。志工早上出門進行活動,晚上就跟著當地家戶一起享用晚餐、早早熄燈。日出而作;日落而息的狀態說實在挺健康的!就算早上沒有鬧鐘,也會自動醒來。早上有更多時間和精神與小孩踢足球,到牛棚看家戶擠牛奶,充分的體驗當地生活。
7. 搖頭還是點頭
印度和尼泊爾有個特別的習慣,也許大家都聽過搖頭表示「同意、是」的意思,但實際上看到還是會被混淆。每次跟homestay的家人聊天,他們對我搖搖頭,我都會再問她一次對還是不對,因為眼見她說「對」,但大腦邏輯還是轉不過來,或覺得對方說「隨便都可以」,被他們搖頭的動作產生錯亂。這大概是最有感的文化差異之一!
給他魚吃,不如給一支魚竿
有人說志工計畫成功的那天,就是那裡不再需要志工,因為當地已經能夠自給自足,有獨立運作的能力。不斷的給予金錢、物資、人力,不見得能夠養成他們的獨立,因此送人家一條魚,還不如給人一支釣竿,他才有自給自足的一天。
這趟旅程,要說是我們幫忙村落嗎?其實反倒是外來的我們從他們身上學到更多。關於人與人的互動、社區彼此的關懷、文化交流、村落體驗,人說施比受更有福,但往往我們才是得到的、幸運的那一個。
不要帶著批判和改變他人習慣的想法行動,因為我們並非全然了解當地的文化風俗,就像指責女性使用面紗是性別歧視,但可能是為了擋風沙;先敞開心胸接納再作分析,先不要對任何事物抱持成見,才能獲得更多。
尋找屋頂上的喜馬拉雅山
村落感人的小故事很多,僅是到牛棚擠牛奶、抱著剛出生的小羊、看到母雞帶小雞,就令人滿滿的感動和充滿對生命的驚喜。即便只是單純想找尋喜馬拉雅山冒出頭的那一天,都變得那麼值得等待。
這些小事我們何嘗在生活中專注過、期待過,有人會每天期待著在公寓陽台看到星星出現的那一天嗎?還是會感謝著每天都有熱水可以洗澡?科技的便利沖淡了我們對生命的感恩和知足,這些就是我們來到尼泊爾感觸最大的事。
最後我只記得Culture program凌晨一點多結束,home爸牽著我的手,步履蹣跚帶我爬上陡峭的山路,右手上的紅色玻璃手環晃呀晃,星星不被遮蔽,月光也照亮了泥土路,山上好冷,可是心卻很暖,因為在這個喜馬拉雅的山下我是他們的女兒,有人帶我回家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