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想參加國際志工嗎?Joah參加國際志工前有非常多理想,認為志工就是去幫助他人,有錢出錢有力出力,讓他人的生活變得更好。你也曾經這麼想嗎?但參加國際志工計畫後,發現這些想法並非真諦,旅途中的一切會觸發內心的反思,舊有的想法開始瓦解,得到更多的反而是身為志工的我們。
國際志工是什麼,為什麼要參加?當志工就是去救贖他人嗎?還是你只是抱持著聖人心態?每個人對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同,但唯有親自踏上旅途,才會獲得解答!這邊以我參加尼泊爾國際志工的經驗為例,提供給大家參考。身為國際志工,你需要思考這4件事!
1. 現成解決辦法適用於每個人嗎?
看到別人有問題時,我們是否常主觀地給予建議?這或許在朋友之間可行,但對於風土民情完全不同的地方,可就不行!
例如尼泊爾有性別和衛生的問題。傳統尼泊爾山區的女性,在月經來潮時,會被家人關在「月經小屋」,因為他們傳統觀念認為,女性的月經是污穢的,必須被關在牛棚,不能待在屋內,因此在衛生條件惡劣的情況下,許多女性因而長期患有婦科疾病。
但我們不能直接說「為什麼不用衛生棉?」因為衛生棉在當地不普及,價格昂貴,不是一般家戶可以負擔的衛生用品,這樣的建議就無法有效解決他們的問題。就算你援助了這個村落十幾箱的衛生棉,你能保證未來能持續供給嗎?會不會只是把他們養成伸手牌?
那該如何解決?例如台灣的林念慈在當地創辦Dharti Mata「布衛生棉工坊」,直接帶領女性手做布衛生棉,拉起衛生防線,與他們共同思考該如何運用現有資源解決自身問題。這就是非常好的做法!
看見差異的當下,我們應該站在他人的立場著想,而不是用「何不食肉糜」的心態,叫他人用現成的方法解決問題。
2. 志工的目的就是「不再被需要」
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的人或許會很納悶,但又相當合理。你抱著幫助他人的心去陪伴當地一起建設,你勢必希望他們能自己站起來,而不是一直需要仰賴資助。如果這個地方一直需要志工,就代表問題沒有解決,當這個地方不再需要志工,便是你的成功!
身為志工,你要抱持著「希望他們能自立自強」的心態,而不是永遠處於嗷嗷待哺的狀態。所以志工計畫的主軸也應該朝這個方向進行,才不會本末倒置,把志工當作旅行團,殷切地盼望他們一直需要你。
3. 國際志工真的能幫助到人嗎?
去了尼泊爾三次,每次我都深陷一個問題「我的到來是否幫助到他們?」志工的存在是有意義的嗎?例如有些志工會去偏遠的地區教中文,每周、每個月都有新一批志工團前去,卻不見學生的中文程度有好轉,也無法在生活中實際運用。
因為回到教育的本質,「穩定輸入」及「系統性」的教程,才會讓學生從零到有建立能力基礎,而志工只憑自己的喜好去規劃簡易教案,這樣零散的教育方案怎麼可能有效?志工是專業教師嗎?知道如何教導學生嗎?有深入了解學生問題嗎?如果沒有,志工的存在是否能真正幫助到這些學生?
當然,這裡是以教育做舉例,但在志工的其他計畫層面也應該共同反思。如果真的要改善教育或生活環境,就應該把目標放得長遠,並有計畫地進行;如果不是,你的志工計畫目的是為了什麼?就算是為了深度旅遊,你也必須搞清楚。
4. 同情心 V.S 同理心有區別嗎?
「同情心」是站在他人界線之外說:「你好可憐,要來塊麵包嗎?」;「同理心」是站在他人身邊詢問他:「我無法全然了解你的狀況,但也許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解決」。
「同情心」是沒有事先了解原委,反而用「上對下」、「好對壞」的比較心態,認為別人欠缺,所以主觀地認為他應該需要什麼資源;但「同理心」是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,詢問他真正的需求,和可以實行的解決辦法。
在國內,我們一聽到救助非洲兒童,就會想著要捐舊衣服或包包,但其實他們需要解決的可能是當地瘧疾問題,需要的是一片蚊帳,而這些由他國捐獻的舊衣、鞋包如雪花片片飛來,反而在他們境內堆得滿坑滿谷,形成廢棄物問題。
個人的主觀意識不能解決對方真正的需求,反而會造成困擾。身為志工,你應該思考眼下你的一舉一動,到底是在同情,還是同理他們?
說到這,不曉得會不會戳破大家對志工的想像,與其說潑了一身冷水,還不如說想讓各位深入思考身為志工該建立的心態。我不敢說有多了解「當志工」這回事,只能跟大家分享目前反思到的階段。不斷調整心態,絕對比盲目給予來得有效益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