尼泊爾志工旅遊|避邪的「月經小屋」度過女性經期
- Sanmujii
- 2021年4月23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已更新:3月27日

2019到2020年初,因參與以立國際志工的尼泊爾計畫,三進三出尼泊爾;即使這樣的往返次數看似很多,但這個融信仰和多種族文化於一身的國家,對我而言,卻是一本看不完的書,往往會遇到不同的驚喜和體驗。
例如凌晨三點被前所未有的驅魔夢驚醒;在村落適逢月經,不能洗澡還害怕被驅趕至月經小屋;前往南無布達(Namo Buddha)的路上,遇見當地薩滿和擺放路邊的驅魔道具;在因陀羅商圈遇到卡莉女神的化身,亦或是加德滿都的騙子;帶著水土不服和被狗咬傷的隊員出入Dhulikhel醫院;在庫瑪莉女神廟膜拜時與活女神對到眼;看見寺廟制高點出現佛陀造型雲朵;另外還有一路飛奔尖叫的夏季水蛭驚魂;以及新冠疫情之下,隊員竟出現發燒症狀,在特里布萬機場被安檢人員嘲笑等疫情脫逃記。
這些經歷聽起來驚悚、奇幻,但在尼泊爾的日常就是如此變化多端,如同你不知道夏季那朵蕈狀雲,何時會下起傾盆大雨,在未知的國度中,你不知道命運會將什人帶到你眼前。
太多故事,先從在當地切身經歷的月事說起吧。
尼泊爾的「月經小屋」
聽領隊說,在尼泊爾偏遠的山區,存在「月經小屋」的習俗,因爲在印度教中,女性的月經象徵著不潔與不祥,家中出現經血,即是對神明的不敬,可能遭逢天譴,因此當家裡有女性月經來時,會被隔離到牛棚,或移居至家中不遠處另外搭建的月經小屋,讓女性在那度過一週的經期才能返家;久而久之這樣的習俗便流傳下來。

但可想而知,在未開發的山區,居住的房舍十分簡陋,更何況是用來「避邪」的月經小屋,環境更是嚴峻,夏季細菌滋生、聚集蛇虺蚊蚋,冬季寒風刺骨、嚴寒交迫,這些地區的女性感染、發炎、發燒致死或被野獸襲擊的都不在少數;
然而,每個地方自成風俗,在旅途之中,我永遠只是個過路人,既不是專家,也不是參與者,只能觀望,不予置評。
該不會要關進月經小屋吧?!
但偏偏我遇上了經期。2019年初,我們駐點的Patlekhet村落當時並未有熱水系統,村民每日的用水,是經過跋山涉水到山上的泉井中扛回來的,實在彌足珍貴;因此領隊發話,在山上五天的行程中,只能洗一次澡,而這對我或者同行的隊員而言都很艱難,更別提遇上每月擾人的經期。
幸好,年初的尼泊爾仍是冬季,一天下來即使有勞動,也不會察覺有流汗或感到濕粘感,而在沒有暖氣、空調的房內,夜晚那種乾燥沁骨的冷冽,令人一件衣服都不想脫。可白天的沙塵讓頭髮和外套上了灰,加上月經來,卻只能用濕紙巾擦拭清洗,有許多時刻,不由得讓我念起家中的浴室,和溫暖到發煙的熱水澡。
第二天晚上,我向民宿的爸媽確認是否能洗熱水澡,但不會英文的他們,看似沒聽懂我說的話,我轉而傳訊息給台灣的負責領隊,請當地的領隊到家裡用尼泊爾語代為轉達,他們終於理解我的提問,但在尼泊爾冬天的夜晚洗澡肯定會感冒,要洗也必須等到隔天早上有太陽的時候,氣溫才最適宜。

經他們一來一往的溝通,我突然感到十分愧疚,一方面在意用了他們珍貴的水資源,感到不好意思,另一方面,為滿足自己對熱水的迫切渴望,甚至忘了體諒當地居民在水資源上的不便。
在用水的愧疚感和洗澡的渴望間拉扯,我突然感覺自己的行為和思想是如此狹隘,其實不急於一時的事,為何要急得跳腳?我也突然懂了那些在當地將月經視為一種罪惡的心理,不僅是受到宗教思想的影響,實際生活面上,更是因為經期造成家裡用水上的浪費。
回頭想想在都市長大的我,還從未與水過不去,水龍頭一開便有熱水,清潔、衛生被奉為圭臬,在發展不完善的尼泊爾,卻讓我看見自己的不知足,科技的發達讓我忘了對生活的感謝。
隔天早上,民宿媽媽提醒我稍等一下就可以洗澡,他們用瓦斯爐燒水,再裝入約莫5加侖的桶中,呈現三分之一的水量,我想這個桶子應該是地震後重建房屋時,用來粉刷牆壁留下來的油漆桶吧,我也不管是什麼容器,或是否溶出塑化劑等疑慮,先洗再說吧!

即使是白天,窗戶透進來的空氣,還是令人感到寒風刺骨,我用熱水混合冷水,用毛巾擦澡,以免熱水一下子被用光,我想頭髮還是別洗了吧,免得待會兒斷電,有吹風機也吹不了頭髮;就這樣,我對洗澡的忍耐度又提高一個層次。
月經教育推動當地女性權益
尼泊爾現今對於女性月經的觀念已逐漸轉化,在Patlekhet村落中,隨著月經教育的推廣,民眾都知道這是一種自然生理現象,並非不潔或污穢,但在更偏遠的山區便很難說,這樣的習俗可能根深蒂固,女性的健康和命運也任其擺佈。
尼泊爾政府為根除這樣的習俗,將月經小屋視為犯罪;地方組織也發起「請神入廟」的方式,當家中有女性月經來時,便將神明請至廟宇,讓女性留在家中;但事實上,每日清晨,我依然聽著民宿媽媽在廚房對神明搖鈴、祝禱,神明依然在家,我也仍在房裡熟睡。
對於女性衛教知識的匱乏,才是使尼泊爾女性陷入困境的問題根源,無論是法律制裁或請神入廟,這些作法只治標不治本;然而,我們這些外來人,在文化風俗上與他們有著天壤之別,在不了解的情況下,又如何能夠任意評斷。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步調,我們無權要求他人改變,只能透過分享知識,由他們一步一階從中推動,建立屬於當地的意識,走出他們的未來。
Comments